
华体会登录网址hth:
在中国成立104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同力重工组织公司党支部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和积极分子、工会及妇女联合会,前往宝鸡扶眉战役纪念馆和宝鸡长乐坡抗战工业遗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深刻感悟党的光辉历程与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激励全体党员和员工在新时代中继续奋勇前行,赋能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在扶眉战役纪念馆,同力重工参观人员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烈士雕像和烈士纪念碑,聆听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通过参观馆内陈列的历史照片、文字资料与烈士遗物,大家进一步探索了扶眉战役的详细战况和时代背景,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时光荏苒,战争的硝烟已然消散,但先辈们革命精神的传承却源源不断,激励着当代人不断探索、发展。同力重工人也正是秉持着这股精神,在行业内勇于探索,持续奋斗,不断书写新时代的篇章。探寻工业长征,汲取奋进力量在新中国抗战的道路上,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对革命事业的支持是那段波澜壮阔抗战岁月中不可遗忘的历史,坐落于陕西省宝鸡市东部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园区便是这段特殊时期下留下的珍贵历史遗迹。置身窑洞工厂、薄壳车间和申新纱厂办公楼中,参观展陈的历史实物、图片、文献资料等,同力重工一行人进一步探索了荣氏申新纱厂内迁宝鸡、实业救国的时代背景和老一辈人创业维艰、坚持抗战的英雄壮举。在企业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同力重工人深刻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二十年的勠力同心,也让同力重工人明白了“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同力重工人将以先辈为标杆,继承并发扬抗战年代的实干精神,艰苦奋斗,发挥党员同志们在岗位上的模范带头作用,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争做行业带头人!坚定理想信念,共筑工业强国通过此次活动,同力重工的党员同志们逐渐增强了光荣感和使命感,提升了党性修养和党性观念。大家都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力重工从始至终坚持以“真诚实干担当向善”引领企业未来的发展,将红色基因融入企业文化,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征程中,同力重工将继续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回馈社会,用硬核担当彰显时代使命。
近日,在印尼中加里曼丹腹地矿区,中联重科向当地客户批量交付10余台矿山机械设备。此次交付标志着中联重科矿山机械正式入驻该核心煤矿区域,随公司在印尼市场的持续拓展,更多设备将为当地矿业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次批量交付的矿山设备包括十余台ZT105A矿用自卸车和数台ZE550G矿用挖掘机。其中,ZE550G采用定制化274kW大功率发动机与240cc大排量主泵精准匹配,辅以定制化控制技术,明显提升燃油经济性,让高效与节能兼得;整机标配3.2m大容量煤矿专用斗,装载能力出众,在同等燃油消耗前提下,挖掘效率提升15%以上。ZT105A则配备高扭矩变速箱和高承载车桥,加固的铆接车架采用整体双层局部四层的高强度钢板,具备更强的抗弯与承载能力;制动系统采用前、后独立双回路气控制,制动能力强,安全性高。这两款设备的协同作业,以超高出勤率和超低油耗,成就卓越运行表现。优质的服务是印尼客户选择中联重科的重要考量因素。中加里曼丹省森林密布,交通欠佳,给设备与配件运输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保障设备高质量交付及日常及时维保,中联重科在该地区设置项目网点,将配件维修、保养等前移到网点,快速保障配件供应;安排中方人员和属地工程师驻点、跟机服务,保证服务及时到位。从设备交付、现场培训到日常维保,公司以全程高质量、高标准的跟踪服务,让当地客户使用设备无忧。目前,中联重科矿山机械已在印尼多个核心矿区完成多批次批量交付,设备大范围的应用于印尼各类露天矿、煤矿、镍矿等作业场景,在当地市场收获了极高的认可度。公司也已在印尼构建了交付、培训、维保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为客户设备的平稳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6月25日,3328吨蒙煤从蒙古铁路公司塔温陶勒盖车站启程,通过铁路公路联运方式顺利通关入境,抵达甘其毛都口岸驰恒监管区。这标志着国家能源集团中蒙“三位一体”能源合作项目迈出坚实步伐,煤炭贸易长协郑重进入落地实施阶段。中蒙跨境铁路、煤炭贸易、煤矿扩能“三位一体”能源合作项目是新时代“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在能源央企的有力实践,助力中蒙经贸升级意义重大。蒙煤贸易长协业务助力增强国家能源集团的能源保供能力、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市场领域、实现产业协同,提升该集团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为确保首列车顺利发车,国家能源集团电商公司与蒙古铁路国有股份公司、蒙古国额尔德尼斯塔温陶勒盖股份公司工作人员开展了多次沟通洽谈,就煤炭堆垛与发运管理、采制样与化验流程、物流组织与保障等进行了充分准备。当前,国家能源集团正逐步推动煤炭贸易长协合作落实落地,强化蒙煤市场开拓,加强双边能源合作,深化共生共赢发展,努力成为中蒙友好合作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助力中蒙经贸合作结构优化升级,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贡献国能力量。
在新疆的某露天煤矿灭火工程中,山推SK120-G矿用宽体自卸车凭借卓越的性能和稳定的表现,成为项目高效推进的重要保障。面对恶劣的地形与天气特征情况,SK120-G以高出勤率、强劲动力和可靠品质,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该露天煤矿是新疆煤炭灭火工程的重点项目,火区治理面积达853102㎡,最大燃烧深度144米。项目采用剥离、注水、回填及覆盖的综合灭火方法,总剥离土方量9652万m,黄土覆盖工程99万m,回填土方4161万m。施工周期紧张,对设备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矿区位于海拔2000米的天山南侧,地形复杂,气候恶劣。项目采用2班倒作业模式,日上班时间长达20小时,全年工作时长超6000小时。为确保施工效率,客户对设备的出勤率、货箱耐磨性及动力性能尤为关注。山推SK120-G矿用宽体自卸车凭借以下优势,完美应对挑战:高效运输27台SK120-G与山推挖掘机协同作业,在剥离阶段承担重载运输任务,运距2km,道路坡度8%~15%,平均重载上坡速度达13km/h,每班可多跑1-2趟。可靠品质采用潍柴发动机+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的黄金传动系统,动力强劲且油耗低,出勤率稳定在95%以上。定制化设计货箱底板和后板采取高强度NM400材料,厚度分别达16mm和14mm,满足防砸、耐磨、耐热需求。配件前置易损件和保养件提前储备于矿区,最大限度保障设备连续作业。机手们对SK120-G的驾驶体验赞不绝口,舒适的驾驶室和人性化的设计让长时间作业变得轻松。客户更是对设备的整体性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完全满足了多拉快跑、按期完工的施工要求,为项目节省了成本,创造了显著价值。在该煤矿项目中,SK120-G不仅展现了强大的运输能力,更以其可靠性和适应性为灭火工程提供了坚实保障。平装45立方米、堆装超50立方米的大容量设计,配合高效的传动系统,使其成为矿区作业的理想选择。这款设备的成功应用,不仅助力项目顺利完成,也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山推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以客户为中心,为更多工程建设项目提供高效、可靠的设备支持;为更多矿山工程提供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与客户共同创造更大价值,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6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是“碳路先锋、绿动未来”。多年来,中国五矿党组围绕主责主业持续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助力公司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矿业报国、矿业强国”使命作出新贡献,以实际行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中国五矿按照碳排放“双控”要求加强和规范节能降碳统计监测,强化预警预报,利用生产经营调度会对直管企业节能减排任务落实进度进行预警提醒。大力推动重点企业工艺和设备更新,落实节能降碳行动要求,2023年以来累计淘汰落后生产的基本工艺、技术和装备178项,折合9514吨标准煤。中国五冶成功打造“零碳建筑”示范项目,综合运用包括光储直柔、智慧运维、高性能材料等二十余项绿色低碳技术,获得2024年度国际人居环境可持续创新十佳案例。中国五矿所属在产矿山和冶炼单位,大力提升光伏等新能源在能源供给中的占比。华北铝、株冶新材、株钻公司等十余家企业未来的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并网装机容量超过100MW。热情参加绿电市场交易,中冶瑞木新能源、株冶有色、五矿新能等公司全年交易绿色电力超过5亿千瓦时。中国五矿强化对低品位矿石、共伴生矿以及难选冶矿的综合处理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通过创新选矿工艺、引入先进冶炼技术,吃干榨尽、变废为宝。柿竹园公司开展了钨锡综合回收试验研究工作,现已进入工业生产阶段。中冶宝钢技术致力于消纳处理钢渣“变废为宝”,形成钢渣生产加工、循环再利用的示范园。中国五矿所属重点能耗单位持续开展余热余压梯次利用,2024年回收利用的余热余能总量同比上升22.1%,回收利用率同比上涨20.0%。同时,中国五矿加强体系化攻关布局,将新能源、绿色钢铁冶金、产业数字化等列为集团科技专项、科创基金重点支持领域,形成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中冶赛迪高效还原3R碳氢高炉技术应用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小型化超临界安全清洁煤气发电技术等3项技术被列入第五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为中国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近日,中科慧拓与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德兴铜矿正式签署“电动轮汽车无人驾驶系统项目”合同。这标志着双方继前期多次成功合作后,在推动矿山全面迈向“少人化、无人化”的征程上再进一步,为打造全流程无人编组的标杆智慧矿山按下“快进键”,为智能化转型注入核心驱动力。项目正式从规划中标阶段进入实质性高速实施阶段,将为德兴铜矿富家坞采区打造大型铜矿露天开采全流程无人驾驶运输编组。项目核心任务为构建覆盖“车铲推辅”的全链路无人化运输体系,对8台NTE240型电动轮汽车进行无人化改造,并对2台电铲、2台推土机以及洒水车、平地机、压路机、装载机各1台进行协同作业系统升级。配套部署包含无人驾驶云控平台、高精定位系统、远程接管系统、路侧协同系统及无人驾驶调度中心的智能化核心体系。为保障项目顺利、高效、可持续地推进,中科慧拓将严格遵循德兴铜矿数字矿山顶层规划要求,并依据项目明确的核心实施原则进行建设。云控平台遵循“一平台、组件化、微应用”及“厚平台、薄应用”架构设计,突出智能互动、开放融合、柔性扩展等AI+特性,以服务需求为核心,确保系统能够灵活适应不一样业务场景的变化。采用循序渐进建设方式,确保架构与业务长期发展同步。系统模块设计强调高可靠性与易维护性,具备弹性伸缩与迅速恢复能力,同时紧密对接有色行业业务真实的情况,采用行业先进且稳定的技术与软硬件。项目的全速推进,旨在通过无人驾驶规模化应用,为德兴铜矿带来四大核心价值提升。安全本质升级:实现“人机分离”,消除驾驶员高危现场作业风险,践行“少人则安、无人则安”安全准则,从根本上保障矿山生产安全。效能飞跃提升:破解驾驶员紧缺困境,盘活人力资源,实现现有驾驶员队伍精减与岗位优化配置,助力矿企减员增效,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作业全链无人:达成全流程编组无人运行,运输环节全程无驾驶员、无安全员,真正的完成“现场作业无人化、过程控制智能化”,推动矿山生产模式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政策响应引领:响应国家智能化矿山建设号召,在核心运输环节率先突破,引领露天矿作业向少人化、无人化跨越,全方面提升矿区整体智能化水平,为行业发展提供新案例。中科慧拓项目团队正按照既定计划推进各项工作。以“装运卸”全无人编组模式,全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矿山无人驾驶规模化商用标杆案例,为“数字江铜”“智慧德铜”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劲动能,为全球矿业的智能化转型贡献标杆力量。来源:中科慧拓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吴培国秘书长受邀出席潍柴矿山动力第二代产品新疆推介会
6月20日,以“绿动丝路,携手疆来”为主题的潍柴矿山动力第二代产品推介会于新疆昌吉盛大启幕。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吴培国应邀出席,与潍柴相关负责人、矿山企业代表、大客户、经销商及媒体记者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汇集潍柴先进的技术成果的多元燃料矿山动力产品。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高效能装备的需求不断的提高,矿山行业对动力系统的可靠性、节能性、安全性等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吴培国致辞吴培国在致辞中对潍柴在矿山动力领域的技术突破表示祝贺。他指出,当前矿山行业正处于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以及强化安全发展的关键时期,满足矿山行业发展所需,具有高可靠性、适应性、安全性及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工程机械用动力,已成为推动行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此,吴培国对潍柴的技术创新与行业贡献给予肯定。他表示,潍柴第二代矿山动力产品,不仅展现了企业的技术沉淀,更为行业提供了适配国内矿山实际工况的动力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我国矿山装备的全球竞争力。未来,协会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创造条件,助力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向更高效、更低碳的方向迈进。在本次推介会上,潍柴重点展示了在多元燃料矿山动力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包括:低碳零碳矿山动力产品:WP14T增程发动机、WP16NG天然气发动机及动力电池,具备可靠、节能、智慧、绿色等优势。M系列大缸径发动机:6M33、8M33、16M33等产品,排量覆盖19.6L~52.3L,功率覆盖571kW~1492kW,适配大型挖掘机、刚性矿卡等矿山用设备,具有高强度可靠机体、NVH性能出色、低油耗、长保养周期等特点。配套宽体自卸车的H/T系列新产品:针对新疆宽体自卸车工况优化,采用53.09%高热效率发动机平台,耐高温、防尘及高刚度设计,结合潍柴同行APP智能监测系统提升运行效率。矿山行业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不仅需要企业的技术创新,更需要产业链协同推进。在活动现场,首台潍柴WP17T型甲醇矿用挖掘机动力正式交付新疆客户。该发动机上限功率650马力,最大扭矩2900Nm,最低醇耗410g/kWh,具有可靠性高、经济性优、维保周期长、绿色减排等优势,将助力当地开拓绿色甲醇产业“链式发展”新空间。同时,潍柴推出“矿山服务2.0”方案,基于“多、快、好、省”服务方案,提供“高价值、全保障、高收益”的运维支持,逐步优化客户体验。作为中国动力系统领域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潍柴始终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加速矿山动力迭代升级,布局多元燃料技术路线,以自主可控的创新实力推动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此次活动,是潍柴第二代矿山动力新品发布会之后开展的首次推介会,标志着潍柴矿山动力新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助推绿色矿山建设迈出了坚实一步。
截至6月12日,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年累计完成煤炭运输15027.5万吨。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是我国继大秦铁路之后第二条国家I级双线电气化重载铁路,主要负责运营朔黄线、黄大线、黄万线三条货运重载铁路,总运营里程达889公里,是连通晋北高原与渤海湾畔黄骅港的咽喉要道,也是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今年以来,国家能源集团稳扛能源保供责任,依托该集团一体化产业链条,充分的发挥“按图运营”计划牵引作用,以月、周、日计划为驱动,动态分析调整机力分布结构,深化联维模式运用,精准运力投入,逐步的提升运输、综合计划兑现率。国家能源集团与上下游各相关企业深度协同作战,整合神池南咽喉优势资源,打通集运端机列衔接全流程管控环节,压缩中停时,提高分界口列车周转效率;提前预判各口车流需求变化,动态调整运输组织方案,确保疏运端卸车顺畅,加快重转空效率,黄骅港天窗日接卸排、黄万线单日分流均创年内新高;聚焦防洪防汛、高温防胀等季节性安全重点,坚持“超前防、主动避、有效抢”,持续加大护坡、桥涵、隧道等关键设备设施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加强分级分类精准动态管控,提前做好恶劣天气预警,强化应急处置,全面筑牢季节性安全风险防控屏障。
近日,走进山西焦煤山煤国际霍尔辛赫煤业煤矸石处置站集控中心,电子屏幕上动态显示着覆岩离层绿色充填技术的实时画面煤矸石经过破碎、磨粉、掺入浆液等工序,通过管道精准注入煤层开采后形成的离层空间。此举既能支撑岩层防止沉降,使“三下”压煤重获新生,又能消化固废,让煤矸石“变废为宝”,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协调共进的新路。“截至目前,霍尔辛赫煤业已累计释放矿井压覆煤量约473万吨,创造利润约17.3亿元,处置煤矸石等工业固废300余万吨,实现了采煤不见煤、矸石不出矿、三废零排放的绿色发展格局。”霍尔辛赫煤业负责人说。以霍尔辛赫煤业为代表,山西焦煤对煤炭资源进行科学谋划,积极开展“N00”工法、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关键研发技术应用,推进精采细采、保护性开采,全方面提高资源回收率,不断的提高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含绿量”。推进煤炭绿色开采,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举措,对于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在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推动下,山西省致力于加快建设“五大基地”,全方面推进煤炭绿色集约开发,提高生产加工智能化水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了新突破从绿色开采到清洁利用,再到高效处置,山西省煤炭全链条清洁高效利用有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成效。在开采端,山西省在全国率先发布《山西省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和《煤矿智能化常态化管理规定》,明确了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框架和智能化常态化运行规定以及具体评价标准。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280座,占全国30%以上,居全国第一。加强智能化安全装备技术应用,持续推动井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及智能化装备更新,对井下主要设备、关键地点加装电子围栏,开发应用大数据模型,利用AI技术反三违,实现无监控不作业,“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明显。同时,以煤炭绿色开采推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截至2024年底,山西省建成一批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各类型绿色开采技术试点示范煤矿,11个市、9个矿区均分布有无(小)煤柱开采煤矿。推动《煤矿保水开采技术规范》《煤矿离层注浆技术规范》两项绿色开采区域标准出台,进一步规范各类绿色开采技术路径和建设标准。在利用端,不断加大煤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力度,全省煤电机组已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主要污染物指标一下子就下降,达到国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气污染物排放标杆水平,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十四五”以来,山西累计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7442万千瓦,其中节约能源改造4024万千瓦,供热改造949万千瓦,灵活性改造2469万千瓦。燃煤机组平均供电煤耗由2020年底的319克标准煤/千瓦时降至2024年底311.9克标准煤/千瓦时。此外,山西省以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为方向,以循环经济园区为载体,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推动全省煤化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奏响煤炭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奋进之曲。潞安化工机械集团生产的晋华炉属于先进的气流床气化技术,它的燃烧采用水冷壁结构,能解决山西省的高硫、高灰、高灰熔点的“三高”煤的气化难题,同时采用直连废锅的结构,在生产合成气的同时,可以富产高品质的饱和蒸汽,实现煤的高效清洁利用。在处置端,山西省坚持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推动煤矸石工业固废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煤矸石综合利用领域的领军企业,凭借深耕煤基固废高值化技术的创新实践,成功将废弃煤矸石转化为高的附加价值新材料,走出了一条“黑色煤矸、绿色加工、高值利用、循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该公司形成年产10万吨煅烧高岭土、1.5万吨催化裂化前驱体生产能力,年处理废弃煤矸石约12万吨,累计处理约230万吨,节约堆放土地近千亩,实现了煤矸石“变废为宝”的资源综合利用。
日前,由中铝集团自主研发的“沉积型软破围岩铝土矿床顶板安全管控综合技术”,有效解决了沉积型软破围岩铝土矿床地下开采顶板管控难度大、顶板垮冒事故易发多发、矿石损失率高等世界性难题。该技术实现了铝土矿采场安全回采,矿石大块率控制在5%以下,爆破成本降低0.27元/吨,采场生产能力提高10%-15%,采矿回收率提高20%以上,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整体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铝土矿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我国铝土矿多为沉积型铝土矿床,矿体直接顶底板多为黏土岩、铝土岩、铁质页岩,矿岩松软破碎,遇水易软化,矿体完整性和连续性差。在地下开采过程中,易发生顶板冒落,严重威胁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由于顶板控制困难,造成矿石回采率低、贫化率高。未解决铝土矿开采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难题,中铝集团项目团队开展了沉积型软破围岩铝土矿床顶板安全管控综合技术探讨研究与工程示范工作。据了解,沉积型软破围岩铝土矿床顶板安全管控综合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中铝贵州猫场铝土矿、山西华兴奥家湾铝土矿等示范矿山。项目实施以来,生产运行稳定,回收率明显提升,平均多采出近10万吨/年铝土矿,实现新增出售的收益约6000万元/年。
上一篇:雷总费事来了!官媒下场点评:卖情怀不等于玩文字游戏